李時珍
李時珍,字東璧,號瀕湖,湖北蘄(今湖北省蘄春縣)人,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(公元一五一八年),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(公元一五九三年)。他家世代業醫,祖父是「鈴醫」。父親名聞,號月池,是當地名醫。那時,民間醫生地位很低。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。因此,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,以便一朝功成,出人頭地。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,然而性格剛直純真,對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,怎麼也學不進去。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九年,三次到武昌考舉人,都落第了。於是,他放棄了科舉作官的打算,專心學醫,於是向父親表示了這樣的決心:「身如逆流船,心比鐵石堅。望父全兒志,至死不怕難。」 父親無奈,只好答應了他的請求。經十餘年的刻苦鑽研,李時珍三十多歲時便成為當地很有名望的醫生。據說當時常隨父親在當地的玄炒觀內為病人診治。 李時珍行醫,既珍視前人經驗,又注重親身實踐,醫術不斷提高。很快他的名聲即傳遍蘄州。當時封藩在蘄州的第三個孫子富順王朱厚焜,特請他到王府為自己的兒子診病。此子愛吃燈花、生米、泥土,李時珍根據上述症狀,診其為蟲病,於是用殺蟲藥物治好了這種怪病。 不久,封藩在武昌的楚王,又把李時珍請去當侍醫。一天,楚王的兒子突然昏厥不省人事,李時珍根據中醫理論辨證後,大膽施用傕吐、攻下類藥物,從死亡邊緣救回了世子的性命。由此,李時珍被召聘為楚王府「奉祠正」(掌祭祀禮節的官署),並兼管王府的「良醫所」,期間曾治癒許多疾病,楚王欲重金酬謝,但都被李時珍拒絕。由此可見,李時珍是一位不重權貴、不務名利、只求為病人解除痛苦的一位醫德高尚的醫生。 1551—1556年這段時間內,封建皇帝征如醫官,下令各地選拔醫技精湛的人到太醫院就職,於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時珍,也被推薦到了北京。 關於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歷,史學界有諸多爭論,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(正六品),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(正八品)。無論其職位高低,李時珍被薦於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。太醫院的工作經歷,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,為他創造《本草綱目》埋下很好的伏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